客家族群過去因遷徒及山居生活的艱辛,不得不自行生產或向大地尋找各種食物,並加以變化,或曬乾或醃漬儲存以備不時之需,因而研發出各種特殊食材、醬料及菜色,也創造了獨特的客家飲食文化特色。
客家美食除了口味較重、保存耐久外,也随著年節、四季盛產的山林產物而變化,從菜餚到點心零食,從主食到粄類,創造出多元的飲食內涵,同時也因為地域、氣候、農作物等因素,而使各地區發展出不同風味的客家飲食特色。
客家菜的烹調以簡單素樸為主,除重視食物原料原味的保存,也擅用香料與沾醬,同時廣泛運用陳年食材,並多採用熟爛悶燒方式,亦為一大特色。
客家夥房與閩南合院的差異→https://pse.is/TNHK09
台中盆地客家移民歷史軸線→https://pse.is/TNHK10
為了配合頻繁的遷徒及保存食物,勤儉的客家人發明出各式各樣的醃漬品,從蔬菜、魚肉、醬料、紅麴、乾燥食材等,像菜脯、鹹菜乾等皆為客家人常吃的食品。
米飯為客家人的主食,三餐無米飯則不能稱為「食飯」,除了以白米飯食用外,也有過年過節、婚喪喜慶用的粄類點心,如紅粄、龜粄、芋粄等,還有利用發粉膨發的發粄,利用糯米椿打而成的米栥粑,以及利用不同特性的兩種粉類製作而成的九層粄等,無一不顯現出客家婦女手藝之精巧,創造出多元的粄類食品。
客家飲食 - 深入介紹
「逢山有客客有山」,因客家人大都居住山區或丘陵地,山多田少,稻米常產量不足,致樹薯、甘藷成為主要副食品,因此發展出以樹薯製作的飲食文化,如水晶餃、樹薯肉丸...等。
客家原鄉在閩粵贛交界的客家金三角,其中贛南的客家人吃辣,閩西、粵東北客家不吃辣,而台灣客家先民多數來自粤東北或閩西,很少來自贛南,故飲食習慣多數不吃辣。
客家音樂(上)→https://pse.is/TNHK05
客家音樂(下)→https://pse.is/TNHK06
資料來源:館內展示
圖片來源:拍攝於館內展示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