東勢因林業而開墾亦因林業而興盛,東勢的林業發展史,在整個臺灣的林業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。依照臺灣不同時期的政權統治,於清領、日治、戰後時期,各有不同的興衰發展。

4-1.jpg

林業發展(下)→https://pse.is/DCHK05

在臺灣尚未納入清朝版圖,臺灣林業即於清康熙5年(1666)始被開採,直至康熙29年(1690),清廷准奏福建全省戰船勻派各道府監修,臺澎92艘應由臺灣道,於是臺灣始設船廠。

歷史簡介→https://pse.is/DCHK06

歷史軸線→https://pse.is/DCHK08

採伐内山樟樹以為材料,於是始有官方伐木,雍正3年(1725)閩浙總督愛新覺羅滿保奏准臺澎戰船仍於臺灣設廠,開辦軍工料馆,於是沿山樟樹概歸官有,南之恆春、北之淡水,各設軍工料館,委諸匠首,而匠首於伐樟之外得私自就山熬腦,獨攬其利(按臺灣内山伐樟熬腦為小灶腦術,乾隆年間已經盛行)。

4-2.jpg

匠寮與廟(上)→https://pse.is/DCHK09

匠寮與廟(下)→https://pse.is/DCHK10

由此可見,當初清廷設立軍工廠,所需材料多為内山所採,除非軍工採料,否則擅自伐木,均視為偷盗。當初因焗腦所謀取山林利益,軀使漢人冒險入山的一連串過程,使得林業與山區的拓望逐漸開展。東勢的林業與當地開墾也是始於此期,乾隆26(1761)清廷設立土牛線界(今石岡區士牛里,東勢仍被劃為「番界」。

4-3.jpg

建築介紹→https://pse.is/DCHK07

自乾隆32年(1767)清廷為伐樟造船,允許木匠越過土牛界採木料,並在東勢角(今匠寮巷)及新社水底寮(東興、慶西村)兩地開辦軍工寮,寮廠設於大甲溪畔,並藉著溪流輸送木料,客家族群也於此時越界開墾。


檢視較大的地圖

新丁粄與元宵→https://pse.is/DCHK01

粄與伯公→https://pse.is/DCHK02

賽丁粄→https://pse.is/DCHK03

資料來源:園區展示資訊

圖片來源:園區展示資訊

arrow
arrow

    Hakka literatu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