數年間工寮由初期的30間逐漸擴充到乾隆38年(1773)時的162間,清朝時期東勢的林業是以樟腦生產較為興盛,清代樟腦的生產扮演林業發展主要角色的原因,與當時港口貿易有極大關聯。
林業發展(上)→https://pse.is/DCHK04
清代臺灣港口貿易型態改變,是造成以米麥為轉運大宗的鹿港商運萎縮的主因之一,當時由於外國市場開放,為了因應市場需求,茶、糖八樟腦取代了米,出口貿易的需求,促成樟腦的生產。
匠寮與廟(上)→https://pse.is/DCHK09
匠寮與廟(下)→https://pse.is/DCHK10
提及:「村人叢樟腦者,起山寮,作土灶,偵樟腦堅光微臭者,削令成片。今錐刀之末,民爭先恐後,牛山濯濯,頓改就觀。」由人民趨之若鶩投入山林焗腦的過程,可見當時樟腦生產的利益相當高。
除了以港口貿易的經濟取項因素之外,平代開發的飽和也是林業發展的主因之一。十九世紀中葉(1840-1860)臺灣米糖等產業因平原的開發逐漸飽和,而閩粤移民不斷湧入,為了疏散移民人口與土地開發問題,道光25年(1846)閩浙總督劉韻珂奏議,後來的移民逐漸往山區開墾。
因為樟腦、茶葉等森林產物的興盛,進而帶動臺北至南投山區許多因生產或集散而發展的城鎮,樟腦生產的興盛期約莫於咸豐、同治年間(1851-1874),清末時期,臺灣樟腦產業幾度興衰,光緒12年劉銘傳設八處撫墾局、十八處分局,東勢地區設有東勢撫墾局、大茅埔分局兩個單位。
新丁粄與元宵→https://pse.is/DCHK01
清領時期東勢林業的發展與臺灣其他山區相似,整個森林開發以獵鹿納皮、採樟熬腦為當時經貿稅收之重要資財。
資料來源:園區展示資訊
圖片來源1:https://travel.taichung.gov.tw/zh-tw/Attractions/Intro/1396/%E6%9D%B1%E5%8B%A2%E6%9E%97%E5%A0%B4
留言列表